绿色芦台 | 变“废”为“宝” 增收“绿色”财富
发布于:2024-11-29 08:43:21
秸秆,变“废”为“宝”,从“无用之材”变为“绿色”财富,真正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效益“双赢”,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走进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一社区,遍地金黄,曾经响声轰鸣的收割机已停歇,但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仍在进行,一台台大型秸秆收集机和秸秆打包机驶过,散落在田间的秸秆被聚拢成一长条,接连被“吃”进秸秆打包机,经过压实、固定,秸秆在声声轰鸣中变成了一个个整齐的“棉花糖”,就等装车后运往“新归宿”。
秸秆转型“生态热源”,点燃生态供暖新曙光。秸秆不是不可以烧,而是要看你怎么烧。秸秆烧不好可能引发火灾,酿成大祸;烧的好,则会成为“生态热源”。
芦台经济开发区8万亩稻秆正通过机械化收割与收集,被高效地从田间运出,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化流程。秸秆被送入生物质热力厂,经过粉碎、压缩、发酵等工序,转化为清洁的热能,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。这一过程,不仅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耗,还有效降低了碳排放,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一份力量,促进产业发展向“绿”而行。
眼下,开发区已进入供暖季。走进惠如艺女士的家中,一股暖意扑面而来。“我是个怕冷的人,最近降温啦,但是我在家穿个睡衣就行”惠女士说。
据了解,唐山宏创热力每年收购本地秸秆3000吨,将废弃秸秆转化为燃料动能,覆盖面积55.42万平米,为3108户家庭送去温暖。此外,秸秆综合利用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,为保护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秸秆变身优质肥料,“秆”尽其能增效益。作为农业生产的“边角料”,秸秆除了用做供热燃料,还可以转化为肥料。
走进芦台经济开发区邢木村华兴家庭农场,农民们挥舞镰刀,将一颗颗鲜食玉米收获归仓。曾经,收割后遗留的秸秆处理是个棘手的问题,如今,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却蕴藏着巨大的生态财富。
“玉米秆打碎到地里,之后用旋耕犁深耕,改善土壤结构,为下一茬(农作物)增加肥力”,华兴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于春华说。秸秆还田,肥力倍增,引领玉米田地绿色变革。秸秆还田这一绿色变革将在更广阔的农田上绽放光彩,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秸秆升级优质“口粮”,助农增收保生态。秸秆变饲料养畜,减少粮食消耗。随着芦台经济开发区特色养殖业的发展,秸秆饲料化的利用规模持续扩大。
“我们家水稻200多亩,需要处理的秸秆多,以前发愁怎么处理,现在有专门的人收购用做牛饲料,平均价一亩地80-100元”种植大户李伯伯说。
经过科学的处理工艺,水稻秸秆展现出其作为优质牛饲料的潜力。它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多种营养成分,能够满足牲畜生长和发育的需要。此外,与传统的饲料相比,水稻秸秆饲料更加经济实惠,显著降低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。
如今,在稻香浓郁的田野间,水稻秸秆已不再是无人问津的废弃物,而是成为养殖户眼中的“珍宝”。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人类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,也为秸秆的综合化利用开辟了一条绿色、可持续的发展路径。
近年来,芦台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,通过政策引领、企业发力、农户配合的形式,深入推进秸秆的肥料化、饲料化、燃料化。2023年芦台经济开发区秸秆可收集资源量65175吨,综合利用率98.73%,秸秆成功华丽转身,为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,农作物秸秆变“废”为“宝”,点“秸”成“金”,促进农民提效增收,助力“绿色”财富发展,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。